平頂山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平頂山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平政辦〔2022〕36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城鄉一體化示范區、高新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平頂山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方案(2022—2025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2022年12月5日
平頂山市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方案(2022—2025年)
為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河南省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方案(2022—2025年)》關于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要求,更好地發揮氣象在防災減災救災中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救災和氣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防大汛、抗大洪、搶大險、救大災”,落實“早、準、快、廣、實”要求,提升全社會氣象防災減災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響應機制,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助力我市“四城四區”建設提供高質量氣象保障。
(二)工作目標。2022年,完善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基本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響應機制。2025年,精密監測、精準預報、精細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全市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響應機制、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和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等逐步健全,全社會氣象災害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明顯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提升氣象防災減災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
1.提升黨政領導干部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意識。各縣(市、區)要建立完善黨政領導干部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機制,將氣象相關法律法規、防災減災知識等納入各級黨校教育培訓體系和各級、各部門法治學習內容。組建氣象科普專家宣講團隊,廣泛開展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培訓,提高領導干部應用氣象知識開展防災減災工作能力。(市委組織部、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科協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2.提升各行業、各部門氣象災害風險認知水平。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高影響行業、人員密集等重點場所的管理部門和單位,要組織開展本領域、本單位氣象災害應急避險等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各級教育、氣象等部門要加強大、中、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和安全意識教育。建立重大氣象災害宣傳科普聯動機制,開發優質氣象科普資源,打造“首席說天氣”“千鄉萬村氣象科普行”“1+N鷹城氣象科普講解團五進行動”等科普品牌,建設氣象科普傳播矩陣,提高氣象科普能力。(市委宣傳部、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教育體育局、市科協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3.提升社會公眾氣象災害應急避險能力。各縣(市、區)要加快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基地建設。各級、各部門要抓住“世界氣象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科技活動周”“全國科普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組織開展群眾參與度高、傳播效果好的氣象科普活動,推進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家庭。各縣(市、區)要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展教資源開發,組織全社會宣傳力量,加大氣象法律法規、防災減災知識、災害預警信號及防御指南等系統性科普宣傳力度。(市委宣傳部、市氣象局、市科技局、市科協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二)健全氣象防災減災體制機制。
4.健全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按照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的要求,把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納入市、縣級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納入基層公共服務清單。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要明確承擔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機構和第一責任人。推進氣象信息員、社區網格員、災害信息員隊伍共建共享共用。(市氣象局、市應急管理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5.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響應機制。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氣象災害應急預案體系建設,健全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聯動和全社會響應機制,制定不同等級氣象災害預警的防范應對措施,細化分災種專項工作指引;建立健全重大氣象災害紅色預警信號停工停課停業等制度。各縣(市、區)要引導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等級,采取相應的自救互救措施。(市應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交通運輸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教育體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商務局、市氣象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6.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體系。統籌制定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規程。各縣(市、區)要加快完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建設,健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和運行保障機制。完善廣覆蓋、立體化的預警信息發布手段,通信管理部門要組織電信運營商,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屬地全網快速發布綠色通道,推動5G消息、小區廣播等技術在預警信息發布中的應用。新聞單位要建立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緊急播發制度,通過“報、臺、網、微、端”等平臺,及時、準確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及防御指南。(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市氣象局、市通信發展管理辦公室、平頂山日報社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7.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防范。落實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氣象安全管理制度,健全氣象災害防御安全責任體系。探索建立極端天氣防災避險和氣象災害風險轉移制度。開展全市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和風險區劃工作,加強風險普查成果應用。健全氣象災害風險多部門聯合預警機制,完善分災種、分重點行業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體系。開展城市暴雨強度公式修編工作。(市應急管理局、市氣象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發展改革委、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城市管理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三)提升氣象監測預報預警能力。
8.提升氣象科技創新能力。強化業務科研充分融合,發展市級應用型研究型業務。強化科技引領和支撐,搭建科研創新平臺,建立市氣象科研融創中心。加強氣象防災減災關鍵技術研發,建設暴雨監測外場試驗基地,開展暴雨中心評估及洪澇災害防御研究。加強水文、農業、交通、旅游、能源等重點領域災害性天氣影響預報和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技術研究。推動氣象與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計算等新技術在氣象業務服務中的應用。(市科技局、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農業農村局、市水利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9.提升精密氣象監測能力。彌補天氣雷達監測盲區,加快實施氣象雷達系統項目,升級我市新一代天氣雷達。加強地基遙感垂直觀測能力,布設微波輻射計。組建植被生態氣象自動觀測網。優化氣象監測站網布局,加密升級多要素自動氣象觀測站,改造老舊自動氣象觀測站,實現氣象監測鄉鎮(街道)全覆蓋,重點提高災害易發區、人口聚集區、糧食主產區等氣象監測能力,到2025年,全市災害性天氣監測率達到95%以上。強化衛星遙感產品應用。發展志愿氣象觀測。推進氣象觀測設施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建立相關行業氣象統籌發展體制機制,將各部門、各行業自建的氣象探測設施納入國家氣象觀測網絡,由氣象部門統一規劃和監督協調。(市氣象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水利局、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10.提升精準氣象預報預警能力。實施精準化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強化智能精準預報預警業務支撐,建設無縫隙、全覆蓋的智能數字網格氣象預報業務平臺。完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體系,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到45分鐘以上。推動市氣象防災減災中心(平頂山氣象科技園)建設,2025年基本建成。推動將趨勢性氣象、階段性氣象和局部災害性氣象預報有機結合,逐步提升“五個一”精準預報能力,努力實現提前1小時預警局部地區強天氣、提前1天預報逐小時天氣、提前1周預報災害性天氣、提前1月預報重大天氣過程、提前1年預測氣候異常。(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11.提升精細氣象服務能力。推進氣象服務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構建集約化“云+端”業務服務模式新格局,推進信息開放和共建共享共用。完善基于影響和風險的精細業務技術體系,提高分災種、分區域、分行業的影響預報和風險預警能力。推進國土空間規劃、區域發展規劃、重點建設工程和開發區等氣候可行性論證,強化應對氣候變化氣象服務保障工作。強化城市高影響天氣監測預警服務,開展極端天氣對水、電、氣、熱等城市安全運行的影響評估工作,增強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保障能力。圍繞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強化糧食安全氣象保障服務。建設大型水庫氣象服務中心,發展智能研判、精準推送的智慧氣象服務。提高突發事件應急救援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挖掘氣候資源,開展中國天然氧吧、氣候宜居城市、旅游避暑目的地等國家氣候標志品牌認定,探索康養氣象評價服務,為鄉村振興賦能。(市氣象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市交通運輸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生態環境局、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三、實施重點工程建設
(一)市氣象防災減災中心(平頂山氣象科技園)綜合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升級新一代天氣雷達,建設大氣垂直觀測系統,布局城市生態及邊界層觀測等特種觀測項目,發展基于場景應用的智慧氣象觀測。建設地面基準輻射觀測系統。完善氣象應急移動車載系統,打造氣象綜合觀測基地。實施氣象災害防御和應對科學普及工程。依托市氣象防災減災中心(平頂山氣象科技園),建設融智慧氣象、生態氣象、數字氣象于一體的現代氣象科普和氣象防災減災研學基地,建設氣象災害科普體驗館、氣象主題公園。(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氣象監測站網建設項目。
實施系列氣象監測站網建設項目,補齊氣象監測預警短板,彌補監測盲區。加密布設城市及鄉鎮(街道)自動氣象站,實現鄉鎮(街道)自動氣象觀測站網覆蓋密度達到10*10公里,城市自動氣象觀測站網覆蓋密度達到3*3公里。加快全市自動氣象觀測站升級改造。優化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布局,補齊監測薄弱區域、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域自動氣象監測站的觀測要素。建立常態化設備運行維護及更新機制,升級氣象應急觀測裝備,提升氣象觀測裝備保障能力。(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三)基層氣象臺站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
實施基層氣象臺站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程。在郟縣、魯山縣建設2部X波段相控陣氣象雷達。推動各縣(市)氣象監測預警中心、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人工影響天氣指揮中心和氣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建設以及滿足本地需求的特色農業氣象中心建設。(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氣象局等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各縣〔市、區〕政府〔管委會〕落實)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機制,將氣象高質量發展和氣象防災減災納入相關規劃,制定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的專項方案和年度實施計劃。各級、各部門主要負責同志要積極謀劃、部署和推動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二)強化支撐保障。各縣(市、區)要統籌安排建設項目,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加強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萍疾块T要設立聯合基金,對氣象關鍵技術攻關等給予重點支持。
(三)強化科學管理。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提升工作納入安全生產、防災減災、平安建設考核范圍,制定具體方案,抓好氣象防災減災項目實施。要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與防汛工作同調研、同監督,督促指導各級、各部門落實承擔的任務,確保實現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目標。